人过中年,不要再执着这些事,莫言在《晚熟的人》中说:“晚熟!当别人聪明伶俐时,我们又傻又呆;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,我们恰好灵魂开窍,过耳不忘、过目成诵、昏眼变明、秃头生毛,我就是个例子。
动荡不安的生活是大善的培养基地,也是大恶滋生的温床。乱世出英雄,国败出妖怪,也是类似的道理。
一个人,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,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,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。”
老话说:“六十一花甲,人到七十古来稀。”
人过六十后,不执着以下几件事的人,说明他活明白了。
01、不执着生死,岁月就从容了。
近年来潜心佛法的李连杰,与友人谈论生死,两人有共同感悟,“每天都当最后一天,这样才会珍惜每一天。”
他透露,当年片酬最高时一部片就有2千万港币(约人民币1816万元)。领的是当时华人市场上最高的片酬,但每拍完一部片他就感到极度的消沉,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。
他补充:“转折点是南亚大海啸,当时在马尔地夫度假,海啸来时,别说救我的小孩,我救自己都有困难,我解决不了海啸问题,所以武功解决不了海啸,有名、有利、有权、有势都没用,在大自然灾难前,都一样平等的走了。”
他还笑说,“自己现在60岁,不但没有6块肌,还有肚子。”
他也提到,自己面对死亡已经非常淡然,已经交代明星太太利智,后事一切从简,不用立碑,也不用办丧事,树葬海葬都无所谓。
人过六十岁后,纵然岁月清寒,依然温和从容淡定,不再执着生死,岁月就从容了。
02、不执着儿女,关系就理顺了。
作家麦家在《致信儿子》中,把孩子的离开称作“一场蓄谋已久的远行”。
这位作家自己也曾谋划过一场“远行”。他记得很清楚,那时的他刚刚十四岁零八个月,一家人生活在“牛鬼蛇神”的黑帽子下。年轻气盛的麦家不愿承受同学对他的侮辱,渴望命运的转变,便和同学大打出手。
父亲却并不认可他的反抗方式,一气之下打了他,如果不是身边有人拦着,父亲在盛怒中甚至可能将他打残。
他的“远行”从此便开始,持续了十七年之久。这十七年中,他再没开口叫过一句“父亲”,还为了避开父亲而去参军。就连当兵期间给家中的去信,也只写“母亲,你好”,只字不提父亲。
他走得很远,走出老家富阳,走出浙江,定居成都。叛得也很彻底,父亲希望他做一名公务员,而他则过上了靠写字“维持”生活的日子。
当他最终选择与父亲和解,八十一岁高龄父亲却患上了老年痴呆。
其实人们早已发现父爱中暗含的悖论:“父爱是沉默的,如果你感觉到,那就不是父爱了。”
因此,我们从小便被教育“父爱如山”,可这座山却常常被我们当成五指山。我们曾和麦家一样,迫不及待地逃离,却也和他一样,注定会迫不及待地回归。
无论友情、爱情、或者亲情,因为,任何一种关系,只要你觉得属于你个人,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掌控,结果肯定会伤害这种关系。
人过六十,就不要再不执着儿女,归还原本的样子,关系自然就理顺了。
03、不执着名利,面子就无所谓了。
钱财不过一张纸,百年之后用不上;名利不过一场梦,人去之后都是空;死要面子活受罪,追求虚荣死受累;争来争去争烦恼,伤来伤去伤自己;别和他人生闲气,别和自己过不去;海不争高靠大度,草能立世因虚怀;人到无求品自高,事能知足心常乐。
世界纷纷扰扰,身边人来人往,什么都在意,事事都计较,人累,心累。
04、不执着恶行,晚年就幸福了。
赵朴初先生说:“高官不如高薪,高薪不如高寿,高寿不如高兴。只有高兴是现款,其他都不过是支票而已。”
他曾感悟有七:
“活着:日出东海落西山,活一天,少一天。过一天,乐一天。乐一天,赚一天。
高兴:高官不如高薪,高薪不如高寿,高寿不如高兴。高兴了就好,只有高兴是现款,其他至多不过是支票而已。
自己的:地位是暂时的,荣誉是过去的,健康是自己的。
不一样: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,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;子女有病,父母揪心,父母有病,子女对父母问问、看看就知足;子女花父母的钱,理直气壮,父母花子女的钱,就不那么顺畅;父母家也就是子女的家,子女家可不是父母家。
不一样就是不一样,明白人把对子女的付出视为义务和乐趣,不图回报,一心想回报,就是自寻烦恼。
指望谁:养病指望谁?指望子女,久病床前无孝子;指望老伴,自顾不暇,无能为力;只能指望钱,用钱养病。
怀旧:常想一二忘九八,健康长寿样样有;老当益壮天地宽,满目青山松和柳。
直面死亡:生老病死,自然规律,人人平等,要有思想准备,一旦阎王策小鬼来叫,无牵无挂无语,跟上走就是了。”
人老了,谨记九不过:衣不过暖,食不过饱,住不过宽,行不过快,劳不过累,逸不过安,怒不过度,名不过求,利不过贪。
“酒色财气”我不取,“风花雪月”不沾边,无欲无求,无牵无挂,知足常乐,顺其自然,耄耋无恙。